《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》(HJ819-2017)于2017年6月实施,规定了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的一般要求、监测方案制定、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、信息记录和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要求,适用于无行业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的排污单位。
近年来,政府正加大对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产业布局规划,污染物排放不达标,有的甚至可能没有土地、环保、工商、质监等手续的中小企业的淘汰力度。治管并重、精准施策、实现科学管理,方能实现环境持续改善。
四川省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,统筹治理污染源1月26日上午,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,四川省长尹力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。其中2018年重点工作:①认真做好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。安徽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、扛起政治责任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致公党、台联、侨联、对外友好、科技、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讨论会场,听取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建议。河北省要加快建设天蓝、地绿、水秀的美丽河北。这其中,环境保护既是热点,更是重点。
贵州省推进治山、治水、治气、治渣,淘汰高污染、高排放煤电机组在1月26日召开的贵州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,贵州省代省长谌贻琴表示,今后五年,贵州省要更加奋发有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,实现美丽贵州建设新跨越。③制定实施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标准,启动1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,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,统筹城乡发展,统筹生产生活生态,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,以农村垃圾、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,动员各方力量,整合各种资源,强化各项举措,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,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。
扎实开展整治行动前期准备,做好引导群众、建立机制、筹措资金等工作。推行政府组织领导、村委会发挥主体作用、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。鼓励各地结合实际,将厕所粪污、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。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,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,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。
中央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要求,出台配套支持政策,密切协作配合,形成工作合力。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。
到2020年,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,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,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。地方各级政府要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,加大投入力度,合理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。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,降低建设成本,确保工程质量。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术、施工建设、运行维护等标准规范。
(三)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。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,庭院内部、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责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本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,作为相关市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。(二)加强考核验收督导。
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》全文如下。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,注重乡土味道,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,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,慎砍树、禁挖山、不填湖、少拆房,保护乡情美景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。
(二)建立完善村规民约。北京2月5日电 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》,并发出通知,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。
研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立法工作,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要求、政府责任和村民义务。近年来,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,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示范先行、有序推进。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,明确省负总责、县抓落实,切实加强统筹协调,加大地方投入力度,强化监督考核激励,建立上下联动、部门协作、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。五、扎实有序推进(一)编制实施方案。建管并重、长效运行。
根据地理、民俗、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,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,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,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,做到干净整洁有序。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。
充分利用报刊、广播、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,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、好经验、好做法,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。各地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、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项目时,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考虑、同步推进。
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组织作用,鼓励群众讲卫生、树新风、除陋习,摒弃乱扔、乱吐、乱贴等不文明行为。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,弘扬传统农耕文化,提升田园风光品质。
强化激励机制,评估督察结果要与中央支持政策直接挂钩。(三)稳步推进整治任务。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,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。选派规划设计等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,组织开展企业与县、乡、村对接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和装备需求。
其他地区要按照群众接受、经济适用、维护方便、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,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。特别是要对照本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和六大重点任务,以县(市、区、旗)为单位,从实际出发,对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作出规划。
完善中央部署、省负总责、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。市地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好上下衔接、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。
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经验,坚持先易后难、先点后面,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、不断积累经验,带动整体提升。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、运行管理单位责任,基本建立有制度、有标准、有队伍、有经费、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。
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。中西部有较好基础、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,人居环境质量较大提升,力争实现90%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,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%左右,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,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。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要在摸清底数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抓紧编制或修订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。创新政府支持方式,采取以奖代补、先建后补、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,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
通过发放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,引导国家开发银行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提供信贷支持。各地区要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经验做法,结合本地实践深入开展试点示范,总结并提炼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环境整治技术、方法,以及能复制、易推广的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。
健全村民自治机制,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,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,保障村民权益。(三)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。
倡导新乡贤文化,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组织高等学校、科研单位、企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技术、工艺和装备研发